今天所要推的主題是"笑話"
不知道現在的高中生是否還是在背那本迪克生片語。這幾年下來我發現那本書除了一些phrasal verb 像pick up, take off有點用之外,其他還真是無用的東西。不過就算這樣的片語動詞如果不放在使用情境中看真正的語意是什麼,也是搞不清楚人家在講什麼。像是pick up除了撿起來之外,也可以是去接回某人,或是像pick-up line("吊馬子/帥哥"的開場語)。
有一陣子我會注意別人所用的俚語,有些時候從談話的內容可以大致猜到俚語的意思。不過後來發現,除非是私底下或是家人間的談話,在學校裡用俚語的程度並不是很高。大家對老師講話也是客客氣氣的 (不過這也要看俚語的"俚"有多俚。有的俚語可能滿俗的,而且是區域性用語,用的時候絕對要看場合)。ESL學生有的時候跟同年紀的朋友在一起學會了這些用法,但是沒學到使用的場合,就會發生那種跟教授講話fucking來fucking去的尷尬場面。
最近我發現一塊值得探討,卻很少ESL學生注意的領域--笑話。
A: Knock, knock.
B: Who's there?
A: Radio.
B: Radio who?
A: Ready or not, here I come.
有一次上第二語言習得的時候,老師用這個笑話(其實也不算笑話,比較像是文字遊戲)測試我們
老師:Knock, knock.
高中以後才來美國念書的外國學生:…(呆呆的望著老師)
Native speaker: Who's there?
因為這是小孩子必有的經驗之一,"Who's there"是標準的反應。但是即便語言溝通無礙,不在這裡長大的學生便少了這個經驗與反應。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幼稚園時後的押韻歌:
"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
包餃子包餃子捏捏捏。
壞孩子壞孩子打一打,
好孩子好孩子摸一摸。"
"小姐小姐別生氣,明天帶妳去看戲。看什麼戲,看妳爸爸流鼻涕。涕,剃,剃光頭,頭,投,投大海,海,海,海龍王,王,王,王八蛋。蛋,盪,盪秋千,千,牽孩子。你是我的乖孫子,天天幫我洗襪子。"
忘記是誰提出來的,不過有人說過,孩子在邊玩邊念這些押韻歌的時候,也正在為他們的語言能力和學習做預演。語言溝通能力就是在這種狀況下越磨越光。而且孩子很容易被聲音,押韻吸引覺得有趣,他們也喜歡玩這樣的文字遊戲,學習去操弄文字和聲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