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10 simple pleasures in life

This is responding to a call from NoraCheng's Xanga Site. Write your own "10 simple pleasures in life", and then pick 10 other people to do the same.


Based on my personal/Taiwanese nature, my list is mostly food-related.

1. The smell of coffee to wake up to
2. Squirting out whipped cream onto a pile of strawberry topped on a freshly baked waffle, and onto a person next to you
3. Wrap myself in a blanket and read a novel by fire with a cup of hot Earl Gray tea
4. Throw myself or being thrown into bed
5. Google a recipe that I have never cooked, and experiment it with my own modifications
6. Waiting for the next new "Bleach" episode to come out
7. Wear my favorite (summer/winter) shirts
8. Hot soups in a cold day
9. The warm snuggle softener smell on the warm clothes that are just out of a dryer Even better--dump the cloth in bed and throw yourself in them.
10. Listen to Bola Sete or Jazz late at night with a glass of wine
es


I don't know who else are reading my blog. If any of you happen to see this...I would like to call for Nick, Maymay, Claire, 兔子娘, 慢半拍小姐,Peihsin, and Lisa to do the same. =)

Tuesday, September 26, 2006

醫療保險

我覺得住在美國,醫療保險是件很讓人頭痛的事情。一來是昂貴,二來是複雜。藉由我自己經歷的狀況來說好了。所有來這裡念書的留學生,學校都會強制每個人要有保險。一般人都會跟著學校的團保。因為留學生通常沒有很多錢,我聽過有人為了省錢和便宜自己保校外的保險以求達到最低標準的低保費。可是我覺得這種事情真的是要量力而為。因為每個人的健康情形不同,雖說有人可以健健康康不生病,但是保險不就是保最糟的狀況嗎?

基本上大學像UCLA的學生保險是一種叫HMO (Managed Care Organization)的系統。它的概念是集合一個網絡的醫生、醫院、醫療診所,以最節省醫療資源的方式提供醫療。如果加入這種保險,它通常會要求你要選一個PCP(Primary Care Physician), 就是家庭醫生、小兒科醫生之類的醫護人員。如果你生病的話,第一個要找的是這個人。先從家醫看起,如果太嚴重才可以轉診到上面一層的醫院。他們會寫個referral,像是轉介信的東西,你要有這封信才可以轉到大一點的醫院去看。好處是不會像台灣一樣,小感冒也擠到台大這種大醫院去看。所以在大學裡面,學生健康中心就是這樣的PCP功能。如果妳感冒了,要先去學生健康中心掛號。有時候看輕重,不一定看妳的是個醫生,可能只是個Practitioner。HMO有個概念是預防勝於治療,所以它儘量把一些預防性的像是健診、X光、疫苗什麼的價格,還有看診的費用壓得很低。還有因為同意加入這個網絡的醫生診所都有協議,所以他們看診的費用有一定的費率,不能漫天要價,而且還會給加入這個保險的病人折價。就像台灣健保每次看病要付自付額,這裡也是,叫做Co-pay。雖然每個月繳了一百二十塊給學生保險,我每次去健康中心看病也要再自付個二十美元。很貴嗎? 我在學生健康中心看的一位醫生,平常在學校附屬醫院也有看診。他看診一次收費三百五十美元,如果要照什麼超音波的,再加個三百五十元。

HMO的壞處是,看病的地方有很多限制。比如說UCLA的保險只支付方圓不知多少里的醫院,如果想到網絡外的醫院醫生診看病,那麼可能錢要從自己的口袋支付。還好像這種大學的教學醫學院都很不錯,也都在學校附近,所以醫療品質是可以信任的。我在想如果我在遠一點網絡外的地方發生車禍被送到網路外的醫院不知道會怎麼樣。也許我會破產吧。另一個壞處聽說是因為這種保險網絡內的醫療人員都是對每個病患拿的費用都是固定的,所以多看你跟少看你拿的錢都一樣,比較沒有提供多一點服務的誘因。

UCLA的學生保險是校外的保險公司保的,因為學生的註冊費有補貼,所以又跟自己找該保險公司保的不一樣。但是看牙和眼睛保的又是另兩家公司。很可惜我沒有去看過眼睛,所以不知怎麼回事。但我倒是有看過這裡的牙醫,特別讓我体驗到保險的重要。保險公司通常有加入保險的牙醫名單可供查詢。Metlife公司付給網絡外和網絡內的牙醫的價錢是一樣的。每個不同的服務項目像是拔牙、補牙、補的材質什麼的,保險公司給付額都不一樣。但是病人得負擔保險公司付的錢和牙醫開出來的價碼之間的差價。這時候就發現網絡內還是網絡外的牙醫的不同了。一個朋友曾經看過一個在網絡內的牙醫C醫師,我便照著她抄給我的號碼打給這位醫師約了洗牙的門診。結果C醫師一看,就判定我有七個要處理的表面蛀痕。我覺得很掙扎,也很懷疑,我不是每天都刷至少三次牙,用牙線清個好幾次嗎? C醫師說我的方式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一般人臼齒本來就容易會有這種問題,蛀斑需要清一清然後再填好。其中有大約四個牙是以前補過的,她說已經開始舊了,有細菌在週圍侵入了。她看了一下,說,這幾個補牙…應該有一點年日了吧?我想了一下,的確,這是我大約十二年前補的。她接著說,「嗯,現在已經沒有人用這種技術了。」

我們後來問到另一個是朋友推薦的牙醫,本來想說徵求第二意見,但是發現她在網絡外。光只是拿片子給她看就要收費六十幾塊,而且補個小表面的牙就要二百五十幾元。保險公司只願付大概六十幾元,所以一顆牙我還是得自付二百元。如果真的要找這位醫師的話,那我倒不如買個七百美元的飛機票飛回台灣做好了。C醫師因為是網絡內的牙醫,所以只能索價一百初頭。我想想…還是算了,讓C醫師解決我的問題好了。

另一個讓我覺得還是讓C醫師處理的原因是服務和設備。其實老實講,我在台灣從來沒有遇過好的牙醫師。從小到大,對牙醫診所的印象就是充斥銀粉怪味,不太乾淨的磨石子地板、一堆散放在一旁的齒模還有那個放杯子上去會自動加水的機器(不知道為什麼)。我後來在台中的家庭牙醫算是我看過的牙醫裡讓我印像最好的。工作檯和任何醫師的手會碰觸的地方護士小姐都會用膠帶貼起來,等下一個病人來的時候再換過新的。

我不知道是否公正,我覺得台灣的牙醫技術似乎還是落後美國許多。有些這邊是標準化的流程,我在台灣從未看過。我第一次去看C醫師的時候,護士小姐幫我照了全口的X光。以前在台灣好像只有拔智齒的時候照過,但也只有在智齒週圍而已,而且還得跑到診所後的小房間去,穿好特別的衣服再照。但是這一次我也只是坐在診療椅上,所有的設備都在診間,而且診間是一個病人一間,裡面有洗手檯、器械、顯示螢幕、x光機(其實只是一個接在牆上的管子)。照好以後,醫師進來看片子,並且檢查我的牙齦,一種指數是1到5的指標,共三組(如212,222),每一顆牙都看,並且報出來讓護士小姐登記下來。接下來她接上口腔攝影機,把螢幕拉到我面前讓我看嘴裡的樣子,其實還滿好玩的,真的看到我的臼齒表面上有蛀斑。

診所其實小小的,在醫療辦公大樓裡。但是裡面佈置得很溫馨。牆上掛滿了攝影作品,很有國家地理雜誌般的特別風情。C醫師跟她的護士小姐們都非常熱絡地招呼病人,親切到讓我覺得可怕。(e.g. 「Mindy, 妳今天好嗎,要不要來點水,要不要看點雜誌? 妳是國際學生啊,哇,妳喜不喜歡LA啊…」)然後在診療椅上就定位後,小姐拿來加熱好的藥草枕頭,「要不要圍在脖子上啊,很舒服的喔」。我在醫師還沒進診間以前觀察了裡面的東西。我的椅子面對的是一大片玻璃,因為是十二樓,所以視野遼闊,沒有任何阻礙,可以遠望青山。一旁乾淨像旅館般的洗手檯,鏡前插著蘭花,歐舒丹的洗手乳和護手乳排在拖盤上。我作完治療,小姐送來一條紥著絲帶的熱毛巾,乾乾淨淨地放在小托盤上,給我一杯潄口水,讓我在洗手檯前清理整齊。

至於補牙…我好像沒什麼好抱怨的,一切如常。補上了跟牙齒同色的填料,我反而沒有像以前那樣張開嘴就可以看見的銀粉補牙。第一次補完的晚上還接到C醫師的電話關切,讓我受到些許驚嚇。

費用的話,有個50元deductable是我需要在看牙以外支付的費用。也就是我要先付50元,然後保保險公司才會開始付錢。保險公司不負擔的部分,就是我得付的差額,一共四百多元。是比飛回台灣便宜啦。如果我真的忍到十二月回台灣再做,天曉得在兵荒馬亂招持公婆旅遊的時候,我哪有空跑去做這種又花時間又有幾個小時不能吃東西的治療。但是我非常能夠体會到為何有人會飛回台灣去看病。因為如果在這裡的品質跟在台灣差不多,而且又是一些可以忍的小病的話,那回台灣真的是很划算的。除非是一些很特別的病,在這裡正好有錢可以買到不錯的保險,而且台灣找不到治療的方法,或是沒辦法排到想要的醫生,那就得在這裡做。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啦。一般來說,我覺得這裡的醫院比較重視病人,也比較舒服,像那種大醫院裡擠了一堆人從早排到晚,小孩子亂跑亂叫的狀況我還沒有看過。也許是因為醫療分級了,而且越有錢的人得到的服務越好。沒有錢的人,除非病到快死了,不然不上醫院。這是很悲哀的事情。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06

港式蘿蔔糕


已經想試著自己做很久了,Nick也一直希望我能做給他吃。可是每次去這一帶的九九超市,總是找不到"在來米粉"這種東西,倒是有很多寫著xx粉,但是看起來像南洋食物的東西。後來遠征西邊的九九超市終於讓我給找到了…

以下是綜合網路上所看到的資料而得出的結果。這一次算純試驗性質。我也一直想打電話問我阿嬤,可是老是忘記。
材料:
1.白蘿蔔 2.5磅
2.台灣在來米粉一包,約500公克 (據說也可用"粘米粉",至於是不是一樣的東西,只是其他地區的說法,我就不知了)
3.配料:
紅蔥頭(Shallot)五六顆
大香菇3朵,泡軟
蝦米三大匙,泡水
廣式香腸三條,蒸熟
4.調味:塩、黑白胡椒粉少許。如果口味要比較重一點的話,調味到麵糊可以嘗到味道

器具:
我用了
1.一個中式炒菜鍋,
2.炒菜鍋附贈的鐵架,可以鋪在鍋裡用來蒸東西
3.一個9又1/2吋大小的springform pan,不沾型的,就是烤起司蛋糕會用的那種外面一圈可拆下的蛋糕模。

作法:
1.蘿蔔去皮刨絲。據家母說法,不要刨得太細。我是用cheese grater刨的,用刨出來最粗的那一面的小孔就是了(看過這裡的方型cheese grater的人比較能了解我在講什麼)
2.紅蔥頭、香菇、蝦米、香腸都切成碎丁。到底切多小呢? 我切的時候是想像如果我在吃這蘿蔔糕,我會想要吃到多碎的餡料,就切得多碎。
3.紅蔥頭爆香,加入香腸丁、蝦米丁、香菇丁炒香。
我有買過那種現成紅蔥酥。可是有個缺點就是,這些東西賣到中國超市的時候,都已經放了很久了,因為是炸過的東西,有種不新鮮的油的味道。我也不確定買到的是不是像台灣賣的新鮮紅蔥頭,不過我買的這個長得像蒜頭大小的洋蔥,切開來是帶紫色的。

炒完的配料盛出放一邊。
4.混合500克的在來米粉對750克的冷水。調成稀米漿狀。
5.白蘿蔔絲炒到熟,也就是變成透明狀,這時會出水,所以不用加水。倒入配料炒一炒,用鹽胡椒粉調味,然後倒入米漿開始拌炒,這時火調到小火,不然會粘鍋。混了在來米粉漿以後,會變得很稠,我覺得有點像做麵糊類蛋糕(如我唯一會做的一種蛋糕:香蕉蛋糕)的麵糊。我不知道到底要多糊還是多稀,所以一直試驗加定量的水進去。後來發現口感比較厚實。如果要吃鬆軟的口感,可能要加水到一千一百克。
6.把模型用Pam先上好油。沒有Pam這種噴罐式的油,就自己刷上油。
將蘿蔔糊倒進模型內,用塑膠刀抹平即可
7.鍋子內鋪好架子,倒入水,開大火。水滾了把模型放進鍋中蓋起鍋蓋開始蒸。
我蒸了五十分鐘,同時每十五分鐘加水,注意水不要燒乾了。等到筷子插入糕中沒有沾黏,就可以拿出來了。
8.放涼才會成型,才可以切

Wednesday, September 13, 2006

Things that I have to put off for now

1. Shopping
2. Reading Harry Potter books and other books on my reading list ;p
3. Translating "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 sale" into Chinese

What I really have to do right now, at this moment, is to buckle down and finish my damned thesis.

Friday, September 08, 2006

寂寞芳心十五歲



最近在Youtube上面發表的網路影音日誌有個很火熱的人物,署名"寂寞芳心十五歲"(lonelygirl15)的少女從六月發表了自己在臥室裡面拍的影像。一個長像親和可愛的少女對著攝影機訴說她無人可傾訴的少女心事。她的父母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管她很嚴,高中以前都是在家教育。父母不知道她在房間裡拍影片並且公諸於世。掌鏡的是她的好朋友單尼爾,是個電腦高手。她在影片裡談讓她困擾的男生問題、不了解她的父母、無聊的學校作業、她的紫色小猴…。就跟眾多Youtube的影片一樣,不過是一個青少年在家裡用爸媽的攝影機拍的作品一些狗皮倒灶只有小孩子才會覺得有趣的無聊影片。(老實說Youtube上面充斥著都是這樣的垃圾影片)每次我看到這樣的青少年在後院製作的影片,就像看電視一樣,馬上轉台。但是這個女孩的錄影居然被紐約時報周刊洛杉磯時報報導出來。

原因就是網路上形成了一個圍繞著這個女孩的風潮。有無數的"影迷"討論她,研究她的真正身分是什麼。有人把她房間的擺設拿來做研究,像看她住在哪裡,父母是信什麼教的。有人設了影迷網站,也追蹤到她在My Space的資料知道她叫"布麗"。但是也有人開始懷疑她不是真實的人物。有人說她看起來比十五歲大,可能是演員。也有人說她的影片明顯品質比那些毛頭小鬼在後院製作的影片好得多,甚至有專業級的運鏡水準。許多人自拍影片針對她說的話做回應,或者跳出來指出影片和寂寞女孩的疑點、或是支持寂寞女孩是真實的人物。根據紐約時報,有些圍繞著布麗做評論的週邊人物也因此在Youtube爆紅起來,像是單尼爾,以及戴著牛仔帽和俗辣墨鏡的怪客等等。造成不只布麗本身在說她自己的故事,眾多影迷也在為她創造故事,她的真實性本身就是個故事。數百萬人次看過她的影片。如果這是個電視節目,那收視率可說是長紅,而她本身一定也成為大明星。


可是她的身分還是個迷。越來越多的猜測指向這整個事件可能是策畫下的結果。鍥而不舍的影迷追查之下發現寂寞芳心少女的網站早在她第一次po影片之前就註冊好了。而影迷們追蹤少女發信的e-mail,發現是從比佛利一家娛樂經紀公司發出來的。有人懷疑這是大規模影片發片行動塑造風潮的前置手法。而影迷們也發現"lonelygirl15"早已悄悄註策了商標。商標律師拒絕發表意見,而那家經紀公司不願承認也不願拒絕寂寞少女跟他們有關(見洛杉磯時報)。

Youtube上面的影片,在真實和虛擬中間游走。我們期待它是真實的,因為就像"家庭爆笑錄影帶" (America's Funnest Home Videos, 一個曾經在台灣很紅的、從美國買進的節目),我們覺得它好笑因為這些事件真的發生在平凡人家的家裡。又或者是青少年喬裝的星際大戰片段、被剪輯過的影片,還有一些影片是取自電影或電視的片段,我們也可以很快區分它的真實性。但是像寂寞少女十五歲這種在真實與虛擬當中無法劃清界線的影片,挑戰著我們對網路的概念。也許,每個看似真實的個人生活網誌,我們都要用點距離來看。
我不會在網路上說謊話,但是我也不會把我所有的真話都寫出來。至少,有很多人的網誌是沒有照片和真實姓名的。就算有,你怎麼知道我放的照片,所說的故事真的是我呢??


媒体人興奮地觀察這整個現象--
原來不只有創造媒体的人可以是論述者,我們普羅大眾也可以有自己的論述。而且這樣的論述是互動性的。只要你有意見,你也可以跳出來成為另一個評論寂寞少女的網路怪客。這整個對媒体的操弄,到了藝術Art的境界。

網誌、網路影音日記的出現讓像我們這樣的市井小民也有發聲、發揮影響力的機會(這是我天真的想法)。當然影響力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的。當我在閱讀別人的部落格的時候,我常想到底是什麼因素可以讓一個人的網誌躍上檯面讓許多人連進來看? 而其他眾多的網誌仍只是點閱一次而已,再也不會回去? 我喜歡讀別人的網誌因為讀的同時,我正在閱讀別人為我選輯出來的消息和意見。網路新聞不也是如此嗎? 可是我反而會更相信一些網誌的時事評論、或是書評之類的。因為我讀過這個博客以前的文章,我知道它一貫的風格和水準,總比一些網路新聞水準參差不齊,連內容都沒辦法引述正確資料的記者好。

我還沒想出什麼理論來,無論如何,這個寂寞芳心少女是個極有創意的點子。我靜待它的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