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08, 2006

寂寞芳心十五歲



最近在Youtube上面發表的網路影音日誌有個很火熱的人物,署名"寂寞芳心十五歲"(lonelygirl15)的少女從六月發表了自己在臥室裡面拍的影像。一個長像親和可愛的少女對著攝影機訴說她無人可傾訴的少女心事。她的父母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管她很嚴,高中以前都是在家教育。父母不知道她在房間裡拍影片並且公諸於世。掌鏡的是她的好朋友單尼爾,是個電腦高手。她在影片裡談讓她困擾的男生問題、不了解她的父母、無聊的學校作業、她的紫色小猴…。就跟眾多Youtube的影片一樣,不過是一個青少年在家裡用爸媽的攝影機拍的作品一些狗皮倒灶只有小孩子才會覺得有趣的無聊影片。(老實說Youtube上面充斥著都是這樣的垃圾影片)每次我看到這樣的青少年在後院製作的影片,就像看電視一樣,馬上轉台。但是這個女孩的錄影居然被紐約時報周刊洛杉磯時報報導出來。

原因就是網路上形成了一個圍繞著這個女孩的風潮。有無數的"影迷"討論她,研究她的真正身分是什麼。有人把她房間的擺設拿來做研究,像看她住在哪裡,父母是信什麼教的。有人設了影迷網站,也追蹤到她在My Space的資料知道她叫"布麗"。但是也有人開始懷疑她不是真實的人物。有人說她看起來比十五歲大,可能是演員。也有人說她的影片明顯品質比那些毛頭小鬼在後院製作的影片好得多,甚至有專業級的運鏡水準。許多人自拍影片針對她說的話做回應,或者跳出來指出影片和寂寞女孩的疑點、或是支持寂寞女孩是真實的人物。根據紐約時報,有些圍繞著布麗做評論的週邊人物也因此在Youtube爆紅起來,像是單尼爾,以及戴著牛仔帽和俗辣墨鏡的怪客等等。造成不只布麗本身在說她自己的故事,眾多影迷也在為她創造故事,她的真實性本身就是個故事。數百萬人次看過她的影片。如果這是個電視節目,那收視率可說是長紅,而她本身一定也成為大明星。


可是她的身分還是個迷。越來越多的猜測指向這整個事件可能是策畫下的結果。鍥而不舍的影迷追查之下發現寂寞芳心少女的網站早在她第一次po影片之前就註冊好了。而影迷們追蹤少女發信的e-mail,發現是從比佛利一家娛樂經紀公司發出來的。有人懷疑這是大規模影片發片行動塑造風潮的前置手法。而影迷們也發現"lonelygirl15"早已悄悄註策了商標。商標律師拒絕發表意見,而那家經紀公司不願承認也不願拒絕寂寞少女跟他們有關(見洛杉磯時報)。

Youtube上面的影片,在真實和虛擬中間游走。我們期待它是真實的,因為就像"家庭爆笑錄影帶" (America's Funnest Home Videos, 一個曾經在台灣很紅的、從美國買進的節目),我們覺得它好笑因為這些事件真的發生在平凡人家的家裡。又或者是青少年喬裝的星際大戰片段、被剪輯過的影片,還有一些影片是取自電影或電視的片段,我們也可以很快區分它的真實性。但是像寂寞少女十五歲這種在真實與虛擬當中無法劃清界線的影片,挑戰著我們對網路的概念。也許,每個看似真實的個人生活網誌,我們都要用點距離來看。
我不會在網路上說謊話,但是我也不會把我所有的真話都寫出來。至少,有很多人的網誌是沒有照片和真實姓名的。就算有,你怎麼知道我放的照片,所說的故事真的是我呢??


媒体人興奮地觀察這整個現象--
原來不只有創造媒体的人可以是論述者,我們普羅大眾也可以有自己的論述。而且這樣的論述是互動性的。只要你有意見,你也可以跳出來成為另一個評論寂寞少女的網路怪客。這整個對媒体的操弄,到了藝術Art的境界。

網誌、網路影音日記的出現讓像我們這樣的市井小民也有發聲、發揮影響力的機會(這是我天真的想法)。當然影響力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的。當我在閱讀別人的部落格的時候,我常想到底是什麼因素可以讓一個人的網誌躍上檯面讓許多人連進來看? 而其他眾多的網誌仍只是點閱一次而已,再也不會回去? 我喜歡讀別人的網誌因為讀的同時,我正在閱讀別人為我選輯出來的消息和意見。網路新聞不也是如此嗎? 可是我反而會更相信一些網誌的時事評論、或是書評之類的。因為我讀過這個博客以前的文章,我知道它一貫的風格和水準,總比一些網路新聞水準參差不齊,連內容都沒辦法引述正確資料的記者好。

我還沒想出什麼理論來,無論如何,這個寂寞芳心少女是個極有創意的點子。我靜待它的後續發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