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開始了一班中文課。這星期三和星期四各有一班也正要開始。(等我有空再告訴你們發生了什麼事)
我從小就討厭開學。開學有很多讓我焦慮的事,像是面對同學、老師的未知。「不知道老師會不會喜歡我呢?我會交到好 朋友嗎?」還有就是得交假期作業。大一點了要複習考,更大一點在煩惱「選什麼課好呢?」更老一點,「到底該不該去聽 這堂課?」
現在我終於離開學校了,可是卻跳回類似的場景,我的身分換成老師,煩惱的東西不同,焦慮卻是一樣,「不知道學生會不會喜歡我/這堂課呢?」「教這個好嗎?」「明天就要上課了,要教什麼啊?啊~~~~~(抱頭尖叫恐慌中)」
家裡出過太多老師,我深知老師跟學生一樣討厭開學。不過直到現在,我才感同身受。尤其我的課還是勞力密集,就差沒有唱唱跳跳。還算菜鳥的我,第一堂上課一定乖乖打一分教案。多媒体這種東西,我很想做,可是怕心有餘力不足,加上語言中心完全營利為生,樣樣都要錢,不敢要求太多,所以我只好乖乖回到原始方式,印講義寫板書。
我是個超沒效率的人,報告一定是拖到最後一刻上課前十分鐘印出,講義也不例外。結果我老是在備課,可也老是備不完。
我討厭當備課漢。
Wednesday, June 27, 2007
Monday, June 18, 2007
父親節
上個星期天是美國的父親節。
星期六下午Nick的一位茶友在Pasadena的亞太博物館辦了一場普洱推廣與品嚐的茶會,因為機會難得,Nick已經早早安排好要出席這個盛會。普洱近幾年價格飆升到一個可怕的程度,讓人不知道它在貴些什麼。我覺得好普洱茶的味道很有安撫心神的感覺,但是實在沒道 理付出那麼高的價錢。這場品茶會是免費的,據說茶葉部分加起來比所有的場地人員費用還貴。那當然義不容辭得捧場囉。
本來以為蘭帝不會在意我們沒回去的。我還問了Nick,過父親節是否該表示一下。他還信誓旦旦的說他爸從來不是很在意這種節日生日之類的東西,卡片也不是很重要。Nick也提過這週不能回去看他們,他們也表示沒關系,下週再回去等等。沒想到週日打了電話回家,爸媽居然言談之下有點小介意我們住這麼近沒回去看他們。Nick覺得爸媽怎麼搞的,以前根本不會在意這種小事的。妹妹愛美說,爸媽他們兩個人年紀大了,小孩也都結婚去了,剩兩老在家,又沒什麼社交活動,日子也許真是平淡極了,會有這種心態上的轉變也是在她意料之內。只是她住得太遠,要怪也怪不到她頭上。
***********************************
在youtube上發現一支名為The Evolution of Dad的紀錄片。片子大概還在製作中,但是片組做了一個父親節的特輯,在紐約街頭訪問路人,錄下他們對父親節的祝賀。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構想與很簡單的剪輯採訪工作,可是短短的影片卻深深觸動我的心。
從片組的網站上大致可看出導演拍攝的目的是要探討現代父親的角色,與何去何從。
不知道導演當初是怎麼構想出這個點子的。父親這個議題,有時候反倒比母親這個議題更難落筆。母性的特質與孩子跟 母親臍帶開始的特殊關係,讓母親/母愛這個概念可親多了,也自然多了。但男性的角色在許多社會裡是個堅硬無法穿透的形象。不要以為西方的爸爸都像電影裡嘴裡老掛著「我愛你」對小孩親來抱去的。很多時候那只是電影。現實生活裡 ,很多人的父親並不是那麼容易表達情感。我們對男性的要求:成為強壯能保護婦幼的男人,供給經濟需要等等是東西方一致的。社會對男人事業上的要求,讓很多父親在家庭裡是缺席的。很多父親透過努力工作提供妻小物質生活來表達愛 。也有很多父親不知道該怎麼做父親,因為他們的父親也不知道怎麼做父親。不少人在這場人生的旅程上尋找著真正父親的影子,不論他們的父親健在與否。他們所盼著的,也許不過是一句話,一個表示,「我愛你,你是特別的。」然而也有許許多多的人尋尋覓覓,不知道該怎麼把心中的愛表達出來。堅硬如山的父親們不知如何表達愛,也讓人不知如何向他們表達愛。
影片裡,男男女女對著鏡頭說出,「爸爸,我愛你。」「你是最棒的」,無議是對辛勞的父親們最直接的愛的表達。各種不同的父親關係群像也可以在影片中看出端昵。有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的,有懷念過世父親的,有對父親表示原諒 的,有和父親關係破裂表達遺憾的,也有對父親的感謝。當我看著影片,有種藉著悠悠之口表達了心聲的感動。讓我感覺最奇異的,不是那些可愛的小朋友口齒不清的祝爸爸父親節快樂,也不是年輕的大學女孩們(爸爸永遠的小女兒)對父親的祝賀,而是一群男士們,或老或少,對著鏡頭說出他們對父親的愛。身為女性,我不知道如何訴說那畫面給我的感受,但是我彷彿看到一群父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鏡頭下的和解。我也看見,無論是男是女,無論人有多老甚至做了人家爸爸的爸爸,內心對父親的渴望是會常存的。我只能說,這種渴望是雙向的。在這個破碎的時代,雙方的橋被許多因素給隔斷了。也許只能等到基督徒所期盼的新天新地來到,才能完全被修補。
*********************************************
星期天在教會裡有個小小的嬰孩獻禮。父母抱著他們的小小孩,來到台前,接受牧師為孩子的禱告。父母們也準備了短短的禱詞,寫下他們對孩子的祝福與將孩子獻與神的心意。我很喜歡看這些小小孩們,張著清徹的眼睛探索這個世界。父母們的禱詞雖然大同小異,但是對每個孩子而言是獨一的,因為每個孩子對這些爸媽來講也是獨一的。這些孩子是幸 運的,因為他們的父母今天立志要對上帝負責,為上帝照管祂的孩子。
禱告完,牧師要我們把手放在心上,說:「我知道在座許多人沒有像這些孩子這樣的機會,但我要為你們禱告,因為這些父母對他們孩子的祝福,正是天父對你們的心意與渴望。」
星期六下午Nick的一位茶友在Pasadena的亞太博物館辦了一場普洱推廣與品嚐的茶會,因為機會難得,Nick已經早早安排好要出席這個盛會。普洱近幾年價格飆升到一個可怕的程度,讓人不知道它在貴些什麼。我覺得好普洱茶的味道很有安撫心神的感覺,但是實在沒道 理付出那麼高的價錢。這場品茶會是免費的,據說茶葉部分加起來比所有的場地人員費用還貴。那當然義不容辭得捧場囉。
本來以為蘭帝不會在意我們沒回去的。我還問了Nick,過父親節是否該表示一下。他還信誓旦旦的說他爸從來不是很在意這種節日生日之類的東西,卡片也不是很重要。Nick也提過這週不能回去看他們,他們也表示沒關系,下週再回去等等。沒想到週日打了電話回家,爸媽居然言談之下有點小介意我們住這麼近沒回去看他們。Nick覺得爸媽怎麼搞的,以前根本不會在意這種小事的。妹妹愛美說,爸媽他們兩個人年紀大了,小孩也都結婚去了,剩兩老在家,又沒什麼社交活動,日子也許真是平淡極了,會有這種心態上的轉變也是在她意料之內。只是她住得太遠,要怪也怪不到她頭上。
***********************************
在youtube上發現一支名為The Evolution of Dad的紀錄片。片子大概還在製作中,但是片組做了一個父親節的特輯,在紐約街頭訪問路人,錄下他們對父親節的祝賀。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構想與很簡單的剪輯採訪工作,可是短短的影片卻深深觸動我的心。
從片組的網站上大致可看出導演拍攝的目的是要探討現代父親的角色,與何去何從。
不知道導演當初是怎麼構想出這個點子的。父親這個議題,有時候反倒比母親這個議題更難落筆。母性的特質與孩子跟 母親臍帶開始的特殊關係,讓母親/母愛這個概念可親多了,也自然多了。但男性的角色在許多社會裡是個堅硬無法穿透的形象。不要以為西方的爸爸都像電影裡嘴裡老掛著「我愛你」對小孩親來抱去的。很多時候那只是電影。現實生活裡 ,很多人的父親並不是那麼容易表達情感。我們對男性的要求:成為強壯能保護婦幼的男人,供給經濟需要等等是東西方一致的。社會對男人事業上的要求,讓很多父親在家庭裡是缺席的。很多父親透過努力工作提供妻小物質生活來表達愛 。也有很多父親不知道該怎麼做父親,因為他們的父親也不知道怎麼做父親。不少人在這場人生的旅程上尋找著真正父親的影子,不論他們的父親健在與否。他們所盼著的,也許不過是一句話,一個表示,「我愛你,你是特別的。」然而也有許許多多的人尋尋覓覓,不知道該怎麼把心中的愛表達出來。堅硬如山的父親們不知如何表達愛,也讓人不知如何向他們表達愛。
影片裡,男男女女對著鏡頭說出,「爸爸,我愛你。」「你是最棒的」,無議是對辛勞的父親們最直接的愛的表達。各種不同的父親關係群像也可以在影片中看出端昵。有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的,有懷念過世父親的,有對父親表示原諒 的,有和父親關係破裂表達遺憾的,也有對父親的感謝。當我看著影片,有種藉著悠悠之口表達了心聲的感動。讓我感覺最奇異的,不是那些可愛的小朋友口齒不清的祝爸爸父親節快樂,也不是年輕的大學女孩們(爸爸永遠的小女兒)對父親的祝賀,而是一群男士們,或老或少,對著鏡頭說出他們對父親的愛。身為女性,我不知道如何訴說那畫面給我的感受,但是我彷彿看到一群父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鏡頭下的和解。我也看見,無論是男是女,無論人有多老甚至做了人家爸爸的爸爸,內心對父親的渴望是會常存的。我只能說,這種渴望是雙向的。在這個破碎的時代,雙方的橋被許多因素給隔斷了。也許只能等到基督徒所期盼的新天新地來到,才能完全被修補。
*********************************************
星期天在教會裡有個小小的嬰孩獻禮。父母抱著他們的小小孩,來到台前,接受牧師為孩子的禱告。父母們也準備了短短的禱詞,寫下他們對孩子的祝福與將孩子獻與神的心意。我很喜歡看這些小小孩們,張著清徹的眼睛探索這個世界。父母們的禱詞雖然大同小異,但是對每個孩子而言是獨一的,因為每個孩子對這些爸媽來講也是獨一的。這些孩子是幸 運的,因為他們的父母今天立志要對上帝負責,為上帝照管祂的孩子。
禱告完,牧師要我們把手放在心上,說:「我知道在座許多人沒有像這些孩子這樣的機會,但我要為你們禱告,因為這些父母對他們孩子的祝福,正是天父對你們的心意與渴望。」
Friday, June 15, 2007
六月十四日 碎碎念日誌
天氣:晴 感覺:熱到爆 交通:塞
今天答應了一位朋友(Becky)要載她去城東的Cal State University去搜集資料。她要做的博士論文很有趣,大致是 要看語言學習到底有沒有「關鍵時期」critical period。很多人總是會覺得,「到底我有沒有可能一直學下去,有一天說得跟native speaker 一樣好呢?」 「又或者是我該做些什麼,有哪些因素可以幫助我達成這個目標呢?」希望這些問題能在她的研究裡獲得解答。
她看的是中文母語人士學習英文。理想中看英文母語人士學中文比較合適,因為青少年以前學中文的人很少,如果家裡不是華人家庭的,大部分都是大學才開始修中文。也許以後學中文的年紀會開始下降了。最近西岸這一帶好多私中都開始設中文課。但是念得起私中的還是少數。所以如果妳們知道有任何人(中文母語)是十八歲以後來到美國,在美國待了五年的,歡迎加入實驗研究的行列。(我記得Becky會給你一點金錢報酬=))。
去的路上和回來的路上都塞車。也許因為是新手的緣故,我反而沒有那種加州人的「塞車氣」,因為我光顧著換車道都來不及了。載Becky回到城西以後,我又急急忙忙趕去新學校見一位老師。(因為時間來不及我只好把Becky放在公車站牌 讓她坐最後一段路回家)。
急忙的原因是因為新學校的中文老師要離開了。今天是期末補考最後一天,我到了才知道她把學校鑰匙交了,車也準備當天牽去賣了,一切都準備好要走了。她找到了一分新工作,打算當藥商業務。工作的交接時間上排得很緊湊,所以我也很怕她急著走而沒把事情交待給我。
我其實是因為她的離開而得到全職的工作的。但是我也很遺憾不能跟她一起共事。我感覺她是個很好的老師。因為她是 華裔,且本來是教歷史科的,所以沒有那種直接從大陸或台灣來的老師的僵化與死板。我並不是說所有的中國籍與台籍老師都這樣,而是我們受了那種僵化的教育太久了,不是很能適應或体會美國這裡活潑的教學方式。如果,我從來沒看過或体會過,同一堂課可以用某種不一樣的方式來教,我怎麼知道或教得出來呢?
但是這裡的活潑教育等於就是讓老師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是職業貝克漢「備課漢」)我聽過新老師第一年每天平均睡四五個小時不是不可能的事。五年左右大概一個老師的熱血就燒掉了,怪不得五年是個轉業的時間點。我的朋友也是第五年轉業,不過是從公立小學轉戰私立高中。但她說這六年過後,她也要思考一些轉變了。
這位中文老師也是一個例子。她說,「這個學校的學生很可愛,環境也不錯。可是我真的累了。我年紀慢慢大了,想 做個能有自己的生活的工作。」每兩年她都會想要轉行,可是到最後還是跑回來教。但是這已經是她的教書生涯第六年了,真的是極限了。
學生們非常喜歡她。最後一堂課她宣布離職消息。一個學生馬上「哇」地哭了起來。「不要走啦,為什麼妳要走?」精明的小男生問:「另一個工作錢比較多嗎?說,他們給妳多少錢?」 大家哀哀叫,「我沒心情考期末考了啦!都是妳害我們 這麼難過…」
她的教學非常生活化,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學模式。我也很怕學生會有落差與比較心理。
我離開的時候,一個學生還在學校裡亂晃。她的老師叫住她,介紹我說,「以後周老師就是妳的中文老師了。」學生馬上問我,「那妳也會讓我們玩很多活動,像陳老師那樣嗎?」
我當場無言…不知如何回答。
************************************************************
我在考慮是否要關閉我的部落格,或是搬到一個較少為人知的地方。
主要是因為末來的工作會跟學生有比較多接觸,也許我需要有個私領域的切分。畢竟這些學生個個電腦都很精,而且我還教他們中文,就算還讀不懂,也有辦法用線上翻譯翻出來。
另一個可能是刪除所有個人文章,只留下評論性或不帶私生活的內容。
我有個構想是叫學生寫中文部落格。這也是我為何有點擔心自己部落格曝光的原因。
今天答應了一位朋友(Becky)要載她去城東的Cal State University去搜集資料。她要做的博士論文很有趣,大致是 要看語言學習到底有沒有「關鍵時期」critical period。很多人總是會覺得,「到底我有沒有可能一直學下去,有一天說得跟native speaker 一樣好呢?」 「又或者是我該做些什麼,有哪些因素可以幫助我達成這個目標呢?」希望這些問題能在她的研究裡獲得解答。
她看的是中文母語人士學習英文。理想中看英文母語人士學中文比較合適,因為青少年以前學中文的人很少,如果家裡不是華人家庭的,大部分都是大學才開始修中文。也許以後學中文的年紀會開始下降了。最近西岸這一帶好多私中都開始設中文課。但是念得起私中的還是少數。所以如果妳們知道有任何人(中文母語)是十八歲以後來到美國,在美國待了五年的,歡迎加入實驗研究的行列。(我記得Becky會給你一點金錢報酬=))。
去的路上和回來的路上都塞車。也許因為是新手的緣故,我反而沒有那種加州人的「塞車氣」,因為我光顧著換車道都來不及了。載Becky回到城西以後,我又急急忙忙趕去新學校見一位老師。(因為時間來不及我只好把Becky放在公車站牌 讓她坐最後一段路回家)。
急忙的原因是因為新學校的中文老師要離開了。今天是期末補考最後一天,我到了才知道她把學校鑰匙交了,車也準備當天牽去賣了,一切都準備好要走了。她找到了一分新工作,打算當藥商業務。工作的交接時間上排得很緊湊,所以我也很怕她急著走而沒把事情交待給我。
我其實是因為她的離開而得到全職的工作的。但是我也很遺憾不能跟她一起共事。我感覺她是個很好的老師。因為她是 華裔,且本來是教歷史科的,所以沒有那種直接從大陸或台灣來的老師的僵化與死板。我並不是說所有的中國籍與台籍老師都這樣,而是我們受了那種僵化的教育太久了,不是很能適應或体會美國這裡活潑的教學方式。如果,我從來沒看過或体會過,同一堂課可以用某種不一樣的方式來教,我怎麼知道或教得出來呢?
但是這裡的活潑教育等於就是讓老師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是職業貝克漢「備課漢」)我聽過新老師第一年每天平均睡四五個小時不是不可能的事。五年左右大概一個老師的熱血就燒掉了,怪不得五年是個轉業的時間點。我的朋友也是第五年轉業,不過是從公立小學轉戰私立高中。但她說這六年過後,她也要思考一些轉變了。
這位中文老師也是一個例子。她說,「這個學校的學生很可愛,環境也不錯。可是我真的累了。我年紀慢慢大了,想 做個能有自己的生活的工作。」每兩年她都會想要轉行,可是到最後還是跑回來教。但是這已經是她的教書生涯第六年了,真的是極限了。
學生們非常喜歡她。最後一堂課她宣布離職消息。一個學生馬上「哇」地哭了起來。「不要走啦,為什麼妳要走?」精明的小男生問:「另一個工作錢比較多嗎?說,他們給妳多少錢?」 大家哀哀叫,「我沒心情考期末考了啦!都是妳害我們 這麼難過…」
她的教學非常生活化,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學模式。我也很怕學生會有落差與比較心理。
我離開的時候,一個學生還在學校裡亂晃。她的老師叫住她,介紹我說,「以後周老師就是妳的中文老師了。」學生馬上問我,「那妳也會讓我們玩很多活動,像陳老師那樣嗎?」
我當場無言…不知如何回答。
************************************************************
我在考慮是否要關閉我的部落格,或是搬到一個較少為人知的地方。
主要是因為末來的工作會跟學生有比較多接觸,也許我需要有個私領域的切分。畢竟這些學生個個電腦都很精,而且我還教他們中文,就算還讀不懂,也有辦法用線上翻譯翻出來。
另一個可能是刪除所有個人文章,只留下評論性或不帶私生活的內容。
我有個構想是叫學生寫中文部落格。這也是我為何有點擔心自己部落格曝光的原因。
Sunday, June 10, 2007
侏羅紀科技博物館(Museum of Jurassic Techonology)
侏羅紀科技博物館(Museum of Jurassic Techonology)這個位在9341Venice Blvd.的小博物館其實距離我家並不算太遠,我已經耳聞很久了。每次開車經過,實在很難想像 那個破舊而且有鐵條的大門裡面是個博物館。從外面的街道和景觀來看,說它像一個倒閉已久的商店還比較貼切一點。
從它的名字很難讓人想像它到底展示些什麼。恐龍嗎?據去過的朋友的說法,也完全聽不出個所以然。到底裡面有什麼呢?「總之就是很怪。」是一致的評語。「但是滿有趣的。」這些朋友也不是普通的怪,所以也不能說他們的評語算中肯。
好不容易今天下午逮到機會拉著Nick跟我去一探究竟。
推開斑駁的紫色鐵柵門,所有展覽場特有的昏暗燈光馬上跟外面的艷陽成強烈對比。玄關是個小書局,充滿奇奇怪怪的小書和紀念品。幾個遊客或流覽圖書,或坐下休息。我們付了入場費,便走入展場參觀。
對於博物館的概念,相信一般人是帶著景仰心情來審視其收藏品的。博物館有很多種,各種主題都可能被拿來陳列,我們 也相信物品被陳列,一定有其價值。或稀有,或為紀念,或美麗或醜陋。因為常人很難有財力和心神獨立收集珍稀物品,但一些非常人,或說館方,為我們辦到了。這也是博物館成立的價值之一。逛博物館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有些驚奇,但不是太驚奇。因為主題是什麼,大致上在參觀之前遊客心裡通常有個底了。也許是兒童玩具,也許是某時代文物書畫。博物館也常作為教育一般大眾的場所。參展內容和文字總是經過一些人士的仔細撰寫,務求知識正確。
但是這個侏羅紀博物館讓我有種被將了一軍的感覺。
除了完全不知道也無法預期這博物館在幹麻以外,解說牌上的詼諧文字,讓我覺得有點不太能信任這個博物館。常常讀 到最後,有種「這到底是開玩笑還是真的」的感受。
其中一間小房間展示了一些二、三零年代的書信。世紀初的時候,洛杉磯的幾個天文學家在Mt. Wilson成立了一個天文台,讓一般大眾也有機會目睹天文景觀。自此以後,許多人寫信給這些天文學家,書信像影迷信件般如雪片飛來。其中有許多人聲稱他們有重大的發現,非和這些當代科學家分享不可。這些書信有些是手寫,有些是打字。讀完以後,才發現也許裡面有不少人是瘋子。但這些天文學家也好聲好氣的回應,看來十分有趣。
還有一些物品,心裡因為覺得這東西一定有它存在在這裡的價值,所以花了時間仔細看了。但是看了一半又不太相信這東西為何有陳列的必要,懷疑是否自己被愚弄了。有一間展覽室放了許多幅大型狗兒的獨身油畫。原來這每一隻狗都是上太空的英雄。當年蘇聯在送人類上太空之前,先送了狗兒上去做測試,確定無誤才送真人上太空。因此這些狗兒可是第一個離開地球的生物呢。油畫畫得栩栩如生,燈光一打,每張畫裡的狗兒就像英雄一樣發光。讓我想起總統元首相,不也就是如此嗎?解說裡提到這些狗兒的故事,原來英雄背後是這些狗兒當年在莫斯科街頭遊蕩,被人捉去當實驗狗。光看到這裡有種荒謬的吊詭產生。
一個房間裡展滿了各式繩花,是一個女性人類學家在二十世紀走遍各地所收集的。多媒体影片顯示繩花的打法與變化。我從來沒玩過繩花,只有在一些小說裡面描述先人農村生活時看過。原來東西文化不論是太平洋小島,還是美國印第安 、愛爾蘭民族,都不約而同有繩花這種童玩。我懷疑農村式微後,這種文化就消失了。
二樓有個角落提供茶和茶點讓人可以坐下來休息聊天,這是個滿貼心的構想。不過直到我們逛到它關門,還是不能說出這個博物館是什麼。它真的很怪,但是我們兩個都覺得它滿有趣的,下次有機會還想再來。
對了,這博物館星期一到星期三不營業。
從它的名字很難讓人想像它到底展示些什麼。恐龍嗎?據去過的朋友的說法,也完全聽不出個所以然。到底裡面有什麼呢?「總之就是很怪。」是一致的評語。「但是滿有趣的。」這些朋友也不是普通的怪,所以也不能說他們的評語算中肯。
好不容易今天下午逮到機會拉著Nick跟我去一探究竟。
推開斑駁的紫色鐵柵門,所有展覽場特有的昏暗燈光馬上跟外面的艷陽成強烈對比。玄關是個小書局,充滿奇奇怪怪的小書和紀念品。幾個遊客或流覽圖書,或坐下休息。我們付了入場費,便走入展場參觀。
對於博物館的概念,相信一般人是帶著景仰心情來審視其收藏品的。博物館有很多種,各種主題都可能被拿來陳列,我們 也相信物品被陳列,一定有其價值。或稀有,或為紀念,或美麗或醜陋。因為常人很難有財力和心神獨立收集珍稀物品,但一些非常人,或說館方,為我們辦到了。這也是博物館成立的價值之一。逛博物館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有些驚奇,但不是太驚奇。因為主題是什麼,大致上在參觀之前遊客心裡通常有個底了。也許是兒童玩具,也許是某時代文物書畫。博物館也常作為教育一般大眾的場所。參展內容和文字總是經過一些人士的仔細撰寫,務求知識正確。
但是這個侏羅紀博物館讓我有種被將了一軍的感覺。
除了完全不知道也無法預期這博物館在幹麻以外,解說牌上的詼諧文字,讓我覺得有點不太能信任這個博物館。常常讀 到最後,有種「這到底是開玩笑還是真的」的感受。
其中一間小房間展示了一些二、三零年代的書信。世紀初的時候,洛杉磯的幾個天文學家在Mt. Wilson成立了一個天文台,讓一般大眾也有機會目睹天文景觀。自此以後,許多人寫信給這些天文學家,書信像影迷信件般如雪片飛來。其中有許多人聲稱他們有重大的發現,非和這些當代科學家分享不可。這些書信有些是手寫,有些是打字。讀完以後,才發現也許裡面有不少人是瘋子。但這些天文學家也好聲好氣的回應,看來十分有趣。
還有一些物品,心裡因為覺得這東西一定有它存在在這裡的價值,所以花了時間仔細看了。但是看了一半又不太相信這東西為何有陳列的必要,懷疑是否自己被愚弄了。有一間展覽室放了許多幅大型狗兒的獨身油畫。原來這每一隻狗都是上太空的英雄。當年蘇聯在送人類上太空之前,先送了狗兒上去做測試,確定無誤才送真人上太空。因此這些狗兒可是第一個離開地球的生物呢。油畫畫得栩栩如生,燈光一打,每張畫裡的狗兒就像英雄一樣發光。讓我想起總統元首相,不也就是如此嗎?解說裡提到這些狗兒的故事,原來英雄背後是這些狗兒當年在莫斯科街頭遊蕩,被人捉去當實驗狗。光看到這裡有種荒謬的吊詭產生。
一個房間裡展滿了各式繩花,是一個女性人類學家在二十世紀走遍各地所收集的。多媒体影片顯示繩花的打法與變化。我從來沒玩過繩花,只有在一些小說裡面描述先人農村生活時看過。原來東西文化不論是太平洋小島,還是美國印第安 、愛爾蘭民族,都不約而同有繩花這種童玩。我懷疑農村式微後,這種文化就消失了。
二樓有個角落提供茶和茶點讓人可以坐下來休息聊天,這是個滿貼心的構想。不過直到我們逛到它關門,還是不能說出這個博物館是什麼。它真的很怪,但是我們兩個都覺得它滿有趣的,下次有機會還想再來。
對了,這博物館星期一到星期三不營業。
Monday, June 04, 2007
「室友」不在家
我的「室友」出遠門去了,臨走前他很好奇的問我,這幾天他不在家我會做些什麼。我說,「我會想念你的…嗚嗚…」我馬上扮鬼臉接著說,「然後我會每天逛街血拼開party,哈!」
他去了機場以後,我在書房的白板上發現他寫的留言:
「請你記得我」
「別忘記 只有三天:)」
他的字只有寫成中文的時候我才看得懂。寫成英文時跟醫生的鬼畫符差不多。
他去了機場以後,我在書房的白板上發現他寫的留言:
「請你記得我」
「別忘記 只有三天:)」
他的字只有寫成中文的時候我才看得懂。寫成英文時跟醫生的鬼畫符差不多。
Friday, June 01, 2007
中文語言教科書一覽(漢字,字典)
我喜歡這本What's in a Chinese Character「趣味漢字」裡不但用圖畫顯現象形字体的來源,讓人容易聯想 ,也告訴你筆畫的順序。一旁還有空格讓你練習寫寫看。
Chinese Characters For Beginners「初學漢字」這本書也很不錯,跟上面那本很像,且附有光碟,但不知道光碟內容如何。
China: Empire of Living Symbols(中文譯為:漢字的故事, 貓頭鷹出版)為一端典漢學家之作,內容被翻成多國文字。我買了中文版但還沒收到,也許看完再寫書評。Amazon上面的評價不錯。
漢字尋根-依植物、動物等將漢字分類,跟大部分漢字的書一樣,用圖畫表現象形指事等字的原意與原貌。畫旁加上漢字字体歷代演變。(本書由上海人民出版,所以為中文注釋)
「圖說漢字密碼」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繁体中文。分為動植物篇、人体兩性篇、天地兵戈篇和民生文化篇等四集。
「畫說漢字」Chinese Characters in Pictures
「漢英漢語常用近義詞用法詞典」Chinese Synonym Usage Dictionary (應該是這本吧,記不得了)。中文一些compound 是很麻煩的,對於比較進階的學習者而言,「一定、必定、肯定 」到底怎麼區分呢? 我想這本字典應該挺 有幫助。不過,如果是我的話,倒是很想發展一套用語料庫來教學生區別近義詞的教學法。我知道這是完全可行的,只是我很懶。
Far East 3000 Chinese Character Dictionary「遠東漢字三千字典」
我只有一本遠東漢英大字典,很汗顏地沒有什麼好字典在手上。
Chinese Characters: A Geneaology and Dicationary「中文字譜」
我非常佩服這位先生獨力完成這本字典的毅力。
註:一邊寫的時候,覺得好像在寫我的wish list。可是我還沒有經費能購買,只是望書流口水罷了。
中文語言教科書一覽(給年輕的學習者)
「輕鬆學漢語」Chinese Made Easy分別有少兒和少年版。全彩印刷,圖片活潑。似乎一些周末中文學校採用這套教 材。
「漢語」每課一開始的對話是用彩色漫畫呈現。我喜歡它帶入一些Cultural awareness的部分。有一課畫了幾個漫 畫,一個是女主人端了菜上桌,桌上滿是菜,女主人說:「來來來,今天沒什麼菜!」下面有一些漫畫,一張是兩個人打網球,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 「妳打得真好。」另一個人的對話框空白。題目問讀者,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說呢?印象中有幾個英文的選項 ,a.沒什麼沒什麼 b.是啊,我很會打球。這是教文化應對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文化沒有對錯,但是不同文化對於一些表達的方式是有固定期待的。像是禮貌。
「你好」也是一套適合年紀較小的學習者的書。以上三套我沒有仔細比較,但是大致上都在編排上第一時間吸引我的目光。成人和年紀較小的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歷程和策略不太一樣,這幾套書在規劃上很明顯的反應這樣的差異。
(更多心得在這兒)
妹妹從蒙古來(下)
我告訴艾瑪,我問了她很多笨問題,希望她不要介意。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蒙古有些什麼東西。我說,我剛來美國的時候,也被問了一些笨問題。每當我對某些物品的名稱露出困惑的表情時,珍常會在解釋完後問我:「台灣也有這個嗎?台灣人吃/用/開/住那個嗎?」後來這變成蘭帝和Nick取笑珍的笑話,他們總故意挑一個平凡的物品,像是筷子,然後學珍的語氣問我,「台灣也有這個嗎?」珍總是擺出生氣的表情抗議:「那是因為我真的不了解台灣有什麼嘛,當然要先問一下啊!」
現在我發現我也做著同樣的事情:「蒙古有豬肉嗎?妳吃海鮮嗎?蒙古人用手機嗎?」
我問艾瑪她的國家歷史有多久。我沒告訴她我們中華民國地圖與國高中地理課本裡,她的國家可是我的國家的一部分。當然這並沒有幫助我了解她的文化,因為我連首都叫什麼都不知道(首都叫烏蘭巴托)。反正我過去在學校裡學到的國家歷史脫離現實到一個地步,地圖上從來沒擁有過的地方都在某些編教材的人的想像中變成我們的領土。其實這樣也好,現在台 灣的歷史與國家認同也有很多部分在想像中。幻想總是比現實稍微不殘酷一點。
艾瑪眼睛一瞪,頭一抬,說,「喔,我們歷史很久了喔,從十三世紀就有了。成吉思汗妳知道吧?成吉思汗和他孫子忽必烈當時佔領半個地球,半個地球都是我們的呢!」她很得意的說道。我喜歡她對自己國家的驕傲。「這是古代的蒙古。那近代蒙古呢?」「喔,好像是一九二一年開始的吧。」我不怪她,高中生嘛。我也忘記那些什麼歷史年代等等曾為了考試滾瓜爛熟的無意義數字。
艾瑪一直在倒數回家的時刻,算著再過幾個小時,我就會在機場,然後到首爾,然後到烏蘭巴托、然後到XXX…(我很慚愧地還是記不得她城市的名字。她說是第二大城)。我問她回家最希望媽媽做什麼好菜給她吃。她說,「我最想念我媽 的茶煮餃子。」Nick一聽,連說不可能。「怎麼有這種東西?還加到茶裡?」「當然有,這是傳統菜耶。我們的餃子也有好多種。這裡的餃子跟家裡的差很多,好難吃。」Nick直呼不敢相信,衝到電腦前Google。不一會在房間傳來驚叫聲:果真有這種菜耶!! 「我跟妳們說過了,是真的。」艾瑪說。原來蒙古喝茶是加鹽又加奶,奶還是厚重的那種沒分離 脂肪的那種。茶裡什麼都可以放,餃子、面粉。看起來很像白色奶油濃湯。而餃子有的像鍋貼,有的大到像韭菜盒那樣,有的還用烤的。她還告訴我們一種飲料-馬奶酒Airag。艾瑪說,「喝馬奶可以清腸胃,讓人「非常」順暢喔。」這點我完全同意,因為馬奶具有比牛奶多40%的乳糖,對亞洲人的身体來講,簡直是自殺。我有點輕微乳糖不耐症,但是不到太困擾的地步。這是最近才發現的。我回想以前小時候喝牛奶,也許有點不適,但我都當作自己是排便順暢。
當然艾瑪對台灣文化也是完全不通的。她說她爸媽會說流利的俄文,有個表妹還去了北大念書。住在被中俄包夾的國家的她,「實在應該學個俄文還是中文的」,她說。但她一句中文也不會。不過她以前的高中是個土耳其與蒙古的雙語學校。學校裡有土耳其同學和老師。這倒是讓我稱奇的地方。土耳其離蒙古還頗遠,中間隔了不少國家,居然會有這麼密切的關系。她倒是會越過邊境去中國買東西,看病等等。她小時候對中國的印象是,「怎麼路上沒有車,只有腳踏車?」我看她的照 片裡,蒙古人都開著四輪傳動的大吉普或休旅車出門。有些鄉村路上沒有標記,完全憑方向感。「像妳這種小車(honda)在我們國家的路上喔,一下子就壞掉了。」照片裡一望無際的大草丘和森林,讓人讚嘆這真是個美麗的國家。
「我看過F4的流星花園,我很喜歡,而且每集都看喔!」她突然爆出這句話,她和台灣唯一的連結。來美國這些年遇過好多人告訴我同樣的話。有的是中文學生,有的是ABC朋友,也有大陸與大馬人。聽了這麼多,還真讓我想要找來看。不是為了那部連續劇有多好看,而是為了能有話題聊下去。這部連續劇在台灣上演時我看了三秒鐘覺得有損我智力便轉 台了。好多人告訴我她們喜歡道明寺。艾瑪也不例外:「還有杉菜和道明的妹妹。」「F4還在一起唱歌嗎?」「應該解散了吧。」艾瑪顯然比我還清楚。沒想到流星花園與F4竟成了台灣之光,還傳到蒙古去。衝著這一點,我更該找來看看的。
艾瑪比我高一點,有點圓圓的,但是不胖。她照起相來其實很上相。「我以前做過模特兒。」其實也才去年的事。她給我看她去年的照片,蒙古學校生活照,也看了她的模特兒照。我一看簡直驚為天人。她一化起妝還真明豔動人,不是普通的辣。她的膚色對台灣人來說算白的,但對蒙古人來說算偏黑。有幾張她走秀的服裝照,下巴一翹動作一擺還真有名模架式。「不過,我媽看到我一定會說我變小豬了。」去年的她,還真是個辣妹美少女呢。但是來美國九個月,又生活在德州,她胖了整整三十磅。可見她以前有多瘦。nick同情的說道,「呃…在美國有些州生活,飲食就是要特別小心。你看我姑姑姑丈表弟表妹的身材,還有妳寄宿家庭的媽媽和弟弟,就可以知道…呃…德州的飲食習慣不是很健康。」
艾瑪只是短暫回家兩個月。八月她還要回來美國上大學。她對她的國家很有抱負。有鑑於祖國的日漸開發與現代化,她說她要主修環境經濟學,以後回國工作。根據維基百科,這個國家三分之一的人口還是逐水草而居呢。未來的路還很 長,我祝福她的夢想能實現。
現在我發現我也做著同樣的事情:「蒙古有豬肉嗎?妳吃海鮮嗎?蒙古人用手機嗎?」
我問艾瑪她的國家歷史有多久。我沒告訴她我們中華民國地圖與國高中地理課本裡,她的國家可是我的國家的一部分。當然這並沒有幫助我了解她的文化,因為我連首都叫什麼都不知道(首都叫烏蘭巴托)。反正我過去在學校裡學到的國家歷史脫離現實到一個地步,地圖上從來沒擁有過的地方都在某些編教材的人的想像中變成我們的領土。其實這樣也好,現在台 灣的歷史與國家認同也有很多部分在想像中。幻想總是比現實稍微不殘酷一點。
艾瑪眼睛一瞪,頭一抬,說,「喔,我們歷史很久了喔,從十三世紀就有了。成吉思汗妳知道吧?成吉思汗和他孫子忽必烈當時佔領半個地球,半個地球都是我們的呢!」她很得意的說道。我喜歡她對自己國家的驕傲。「這是古代的蒙古。那近代蒙古呢?」「喔,好像是一九二一年開始的吧。」我不怪她,高中生嘛。我也忘記那些什麼歷史年代等等曾為了考試滾瓜爛熟的無意義數字。
艾瑪一直在倒數回家的時刻,算著再過幾個小時,我就會在機場,然後到首爾,然後到烏蘭巴托、然後到XXX…(我很慚愧地還是記不得她城市的名字。她說是第二大城)。我問她回家最希望媽媽做什麼好菜給她吃。她說,「我最想念我媽 的茶煮餃子。」Nick一聽,連說不可能。「怎麼有這種東西?還加到茶裡?」「當然有,這是傳統菜耶。我們的餃子也有好多種。這裡的餃子跟家裡的差很多,好難吃。」Nick直呼不敢相信,衝到電腦前Google。不一會在房間傳來驚叫聲:果真有這種菜耶!! 「我跟妳們說過了,是真的。」艾瑪說。原來蒙古喝茶是加鹽又加奶,奶還是厚重的那種沒分離 脂肪的那種。茶裡什麼都可以放,餃子、面粉。看起來很像白色奶油濃湯。而餃子有的像鍋貼,有的大到像韭菜盒那樣,有的還用烤的。她還告訴我們一種飲料-馬奶酒Airag。艾瑪說,「喝馬奶可以清腸胃,讓人「非常」順暢喔。」這點我完全同意,因為馬奶具有比牛奶多40%的乳糖,對亞洲人的身体來講,簡直是自殺。我有點輕微乳糖不耐症,但是不到太困擾的地步。這是最近才發現的。我回想以前小時候喝牛奶,也許有點不適,但我都當作自己是排便順暢。
當然艾瑪對台灣文化也是完全不通的。她說她爸媽會說流利的俄文,有個表妹還去了北大念書。住在被中俄包夾的國家的她,「實在應該學個俄文還是中文的」,她說。但她一句中文也不會。不過她以前的高中是個土耳其與蒙古的雙語學校。學校裡有土耳其同學和老師。這倒是讓我稱奇的地方。土耳其離蒙古還頗遠,中間隔了不少國家,居然會有這麼密切的關系。她倒是會越過邊境去中國買東西,看病等等。她小時候對中國的印象是,「怎麼路上沒有車,只有腳踏車?」我看她的照 片裡,蒙古人都開著四輪傳動的大吉普或休旅車出門。有些鄉村路上沒有標記,完全憑方向感。「像妳這種小車(honda)在我們國家的路上喔,一下子就壞掉了。」照片裡一望無際的大草丘和森林,讓人讚嘆這真是個美麗的國家。
「我看過F4的流星花園,我很喜歡,而且每集都看喔!」她突然爆出這句話,她和台灣唯一的連結。來美國這些年遇過好多人告訴我同樣的話。有的是中文學生,有的是ABC朋友,也有大陸與大馬人。聽了這麼多,還真讓我想要找來看。不是為了那部連續劇有多好看,而是為了能有話題聊下去。這部連續劇在台灣上演時我看了三秒鐘覺得有損我智力便轉 台了。好多人告訴我她們喜歡道明寺。艾瑪也不例外:「還有杉菜和道明的妹妹。」「F4還在一起唱歌嗎?」「應該解散了吧。」艾瑪顯然比我還清楚。沒想到流星花園與F4竟成了台灣之光,還傳到蒙古去。衝著這一點,我更該找來看看的。
艾瑪比我高一點,有點圓圓的,但是不胖。她照起相來其實很上相。「我以前做過模特兒。」其實也才去年的事。她給我看她去年的照片,蒙古學校生活照,也看了她的模特兒照。我一看簡直驚為天人。她一化起妝還真明豔動人,不是普通的辣。她的膚色對台灣人來說算白的,但對蒙古人來說算偏黑。有幾張她走秀的服裝照,下巴一翹動作一擺還真有名模架式。「不過,我媽看到我一定會說我變小豬了。」去年的她,還真是個辣妹美少女呢。但是來美國九個月,又生活在德州,她胖了整整三十磅。可見她以前有多瘦。nick同情的說道,「呃…在美國有些州生活,飲食就是要特別小心。你看我姑姑姑丈表弟表妹的身材,還有妳寄宿家庭的媽媽和弟弟,就可以知道…呃…德州的飲食習慣不是很健康。」
艾瑪只是短暫回家兩個月。八月她還要回來美國上大學。她對她的國家很有抱負。有鑑於祖國的日漸開發與現代化,她說她要主修環境經濟學,以後回國工作。根據維基百科,這個國家三分之一的人口還是逐水草而居呢。未來的路還很 長,我祝福她的夢想能實現。
Subscribe to:
Posts (Atom)